張相片
紀教練將老師大八極雙撐一系列講手照片連圖開始加上註解,這個是雙撐系列4,這招可欣賞雙方鬥智、聽勁如下所示,老師也在台灣國術論壇對這個講手作了說明,我把網址列出如下:

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張相片
在台灣學拳常聽到「招勢」、「形勢」,招勢不同於招式,形勢也不等於形式,如同有些八極拳門派所謂的金剛八勢就不會寫成金剛八式(不過我看中國大陸那邊好像是用這個"式",但有些名家開始也將"形"與"勢"混用)。我在剛學拳時對這個「勢」字常搞不太清楚,後來經老師提點後才有些了解,我們常說"勢"力範圍,勢通常含有無形的氣質。形是外在的動作,形意拳好像有外形內意之說,這個"勢"與"內意"都是抽象的東西,如果真要解釋,我會說勢是身體操作招式所產生的「張力」,這股無形的「張力」將會形成某種氣勢,故學習中華武術不能不懂這些無形(或抽象)的東西,故我們常說國術是「字訣」的武術,我也常反省著我對這些武術中的字訣了解程度多少,就是對這個武術了解多少,而不是一味的苦練。

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張相片
沈墜勁是八極拳的特色,但初學者做起要不是不夠沈墜就是不夠輕靈,沈有重的意味,墜有向下的意味,既然都是又重又向下怎會有輕靈浮力呢?要確實體會必需了解到何為謂沈之力與浮之力?舉常見武訣,「肘」、「氣丹田」、「鬆腰胯」…具沈之力,「涵胸背」、「虛領頸」…則具浮之力,雖是如此但確實做出來又是另一回事。

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張相片
2011年02月20日紀宓妏教練導讀「陰陽八盤掌」一書,負責導讀的教練都得親自示範,並接受詰問,不能只是說說而已。這次也比較了陰陽八盤掌、程派、尹派三者的走掌區別,及內義,和一群認真的教練一道研究,可以暢所欲言,很過癮的。以下是活動照片作個紀錄。

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張相片
紀教練將老師大八極雙撐一系列講手照片連圖開始加上註解,這個是雙撐系列3,這招的步法入身到對手後方如下所示,老師也在台灣國術論壇對這個講手作了說明,我把網址列出如下:

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張相片
今日13:50左右日本東北發生大地震,併發海嘯影響二十餘國,死傷人數眾多,希望日本快些恢復,大家要更珍惜所擁有的!紀教練將老師大八極雙撐一系列講手照片連圖開始加上註解,這個是雙撐系列2,如下所示,另外老師也在台灣國術論壇對這個組手作了說明,我把網址列出如下:

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018.JPG 
摘自:http://wushu.net.tw/bbs/viewthread.php?tid=733 

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SANY0044.MP4_000072672_調整大小.jpg
平日常見面的長者,如今已不在,嘆息之外,想著只要是人就逃不了死這一關,人生短暫許多事物在時間的作用下都是虛幻的,一旦時間到了,肉體全都還原成地、水、風、火、空,什麼是真?有沒有永生?

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張相片
重劍無鋒,大巧不工。神鵰俠侶中,楊過在神鵰的引導下,摸索到使重劍的法門,悟得了許多順刺、逆擊、橫削、倒劈的劍理。以此使劍,無堅不摧,劍上自不必有鋒。此乃是獨孤求敗其30-40歲之間所使,得以橫行天下的劍法。由於重劍須以強大內力方能施展,故此楊過在悟劍過程中,也在神鵰的指引下,跟隨獨孤求敗修習內力的過程修練。先是在山洪中持玄鐵劍,既練劍又練氣,後來則在大雪中舞劍,最後是到海邊,在怒濤中練劍。刺擊之聲由輕至響,反覆七次,終於欲輕則輕,欲響則響,在海潮中迎波擊刺,劍上所發勁風已可與撲面巨浪相拒。

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張相片
紀教練將老師大八極雙撐一系列講手照片連圖開始加上註解,這個是雙撐系列1,運用穿山靠如下所示,另外老師也在台灣國術論壇對這個組手作了說明,我把網址列出如下:http://wushu.net.tw/bbs/viewthread.php?tid=720

武道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