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刀名稱來源小考
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YoungZen/8792938

中華台北養真太極拳社的家   擷取:20081128

 

 (轉貼)
苗刀的來源眾 說紛紜。很多人乾脆認為苗刀就是倭刀,而苗刀練家多堅持此刀刀身修長,似禾苗,故此叫做苗 刀。在苗刀考證上,將苗刀解釋為苗人之刀,或者矛刀。而馬明達老師的文章有用雙手刀的稱呼 替代苗刀之意。


刀身修長,望之如麥苗,所以稱其為苗刀。如果這樣解釋的話,怪不得馬老師說是某位淺人定的名。 不過,在偶然間我看到一首詩詞,之後改變了我對苗刀的看法。此刀的定名應該是位有學之士,而且 應該和江浙一帶的習武者有關。


《大牆上篙行》 曹丕 吳之辟閭,越之步光,楚之龍泉,韓有墨陽,苗山之鋌,羊頭之鋼,知名前代。。。。。。。


苗山之鋌,數字夾在熟悉的步光,龍泉的名字中間。我刹那間聯想起,苗刀會不會和苗山之鋌有關係?繼續查資料,發現苗山之鋌在漢晉年間非常的出名。


《淮南子》曰:苗山之鋌,羊頭之銷,雖水斷龍髯,陸剸兕甲,莫之服帶。

高誘曰:苗山利金,所出羊頭之銷,白羊子刀也。鏷或謂為鍱。

藝文類聚卷第五十七 大夫曰:收苗山之鋌,采邪溪之銅,

《越絕書》曰:越王勾踐有寶劍五,聞於天下。客有能相劍者,名曰薛燭,王召而問之。對曰:當造此劍之時,赤堇之山破而出錫,若耶之溪涸而出銅。


根據這幾則材料的簡單分析,苗山之鋌和耶溪之銅都是鑄造寶劍而出名。雖然無法知道苗山是否是赤堇之山,但此山和若耶溪並提,肯定有某種聯繫。若耶溪就是浣紗溪,是美女西施的老家。 查苗山的資料如下。


集解皇覽曰:禹頉在山陰縣會稽山上。會稽山本名苗山,在縣南,去縣七裡。越傳曰禹到大越,上苗山,大會計,爵有德,封有功,因而更名苗山曰會稽。

司馬遷《史記夏本紀》: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,因葬焉,命曰會稽。會稽者,會計也。

史記封禪書記管仲說:“禹封泰山,禪會稽。

劉向《漢書》:禹葬會稽不改其列,謂不改林木百物之列也,苗山自禹葬後更名會稽。

越傳曰禹到大越,上苗山,大會計,爵有德,封有功,因而更名苗山曰會稽。


今天浙江的會稽山就是苗山,是大禹封禪,會諸侯,並且安葬的地方。越國君主自稱是大禹王的後人,代代祭祀大禹。春秋末年,吳越爭霸,兩國的鑄劍術聞名天下,甚至超越了中原大國齊晉和南方霸主楚國。直到西漢李陵擊匈奴,楚國故地還是以荊楚勇士奇材劍客出名,到了明代俞大猷提到劍法,都是以荊楚長劍為號。而寶劍利刃卻非吳越兩地不可,龍泉寶劍響噹噹的名號直傳到今天。


根據以上資料,不妨作個假設。戚繼光,程沖鬥等人對新式長刀沒有命名,大概劍法以荊楚長劍為號召已經足夠了。而刀的本身,在明朝,有練習者取名為苗刀。查考抗倭的明軍,戚俞兩位將領的部下多在江浙一帶作戰,最初習練長刀者後來多徵調到北方,防衛蒙古或者參加援朝之役。以使用者家鄉的古代名山命名作戰的武器,也是合情合理的。


苗刀就是苗山之鐵鑄造的寶刀,形容其鋒利。

西晉傅玄正都賦苗山之鋌,鑄以為劍;百劈文身,質美銘鑒

推測命名苗刀者也是為博學多才之士。因為苗刀後來是皇帝御林軍的制式武器,取名者很有可能是宮廷內的大臣或者翰林院學士。此名即道出了新式長刀來自江浙的身份,也稱讚了它鋒利的特點。並將刀中的文化歷史內涵直推到古代的大禹王。 可惜的是明朝不久就在農民起義和後金興起的打擊下滅亡了。苗刀流入民間,在北方一帶流傳。北人多不知道南方典故,使此刀名稱涵義不傳。


在徐州銅山苗山漢墓則有漢磚畫像武士比武圖。能看到漢朝武士持刀劍攻擊對手的情狀。

另一個有關【苗刀】名字資料

雙手刀法為什會改稱為苗刀,這是一個令人百思不解之謎。考之明清史籍,確有苗刀這個名稱,如屈大均就提到過有苗刀,其紋以九W,輕便斷牛。但,那是指西南少數民族苗族所鍛造的刀,不是指一種刀法,更與日本刀法風馬牛不相涉。所以,先父馬鳳圖認為改稱苗刀並不早,應該就在曹錕設置苗刀營時期。當時很可能是出自對日本刀的忌諱,也會考慮到如沿用程宗猷、吳殳的單刀,又容易與一般的單刀混淆,於是便改了名字。然而不能不說這一字之改很不高明,十之八九出自某位淺人。武人往往不學,晚近以來傳統武術術語多有被妄改者,如改閃賺騰挪閃展(或作)騰挪之類,例不勝舉,苗刀之改當屬此類
[
引用]| 作者 草草一刀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hnnywu3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