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刀 轉貼整理by無盡藏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8%8B%97%E5%88%80
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 擷取:20080911
參考書目《說劍叢稿》;作者:馬明達;ISBN 7-311-01632-9
取自"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%E8%8B%97%E5%88%80&variant=zh-hk"
苗刀是明朝時代,重大的軍事變革產物。當時的政府軍在冷兵器的武備上,難以對抗侵擾沿海,倭寇手持的武器-日本刀(應該是野太刀的刀種,是明朝時日本流行的加長型日本刀),當時明朝的刀具鍛造技術已經落後於日本、刀術的習練上又走向花而不實的「花刀」,遇上當時相對善戰的倭寇,不堪一擊,抗倭名將戚繼光曾有長兵不捷,短兵不接,身多兩斷!之嘆。故習彼之長,以治彼,仿製過來,且做適合中國的改良,與之對抗。由於刀身細長有如稻苗,後世通稱苗刀,此外苗族所使用之刀亦稱為苗刀,不過不在此文介紹之列。
與日本刀的比較
跟日本刀相比,在刀柄與刀鍔、甚至刀身厚度有若干的不同
歷史緣由
倭寇成為明朝軍隊心頭大患的原因,主要的原因是寇倭很重視日本刀本身的性能。幾位有先見之明的將領認為,倭寇使用倭刀上,身法輕盈敏捷、刀身又鋒利,在許多方面皆占盡優勢,無往不利。
抗倭名將戚繼光,在一次與倭寇的對戰中,取得了陰流劍術的目錄(由於該目錄是草書,也有人判讀為影流),在研究之後,寫成了《辛酉刀法》。這是在宋朝時中國本土雙手刀刀術失傳以後,再次有的新著作。
同時戚繼光在部隊變革上,把從歐洲傳入的鳥銃(即火繩銃)與日本倭刀一起編入部隊的編裝,在小部隊層級(十二人)將持有多樣化武裝的士兵以一定比例組織起來,既所謂的鴛鴦陣。同時也在北方也運用這樣的部隊,成功擊退北方進犯的民族。
武術上第一次有苗刀這樣的稱呼,是開始於1621年程宗猷寫的《單刀法選》,取代了舊稱的倭刀。程宗猷向精於日本刀法的劉雪峰學習,之後便在1644年吳殳譜寫《單刀圖說》。現在流傳在世的苗刀技法,大致上於此書的基礎上發展,此外苗刀大部份是跟劈掛掌一起被傳授。
到了近代,在1927年南京的中央國術館制定了「二路苗刀」的套路。
此外意拳的一部分傳授系統,有雙手劍的傳授。此後開啟太氣拳先河的澤井健一所傳之日本劍術者,不使用尺寸較大(如苗刀)的刀具。
含鞘的苗刀 苗刀的刀身